發現明湖

歷史人文

明德水庫

明德水庫位於台灣苗栗縣頭屋鄉,是該縣的首座多功能水庫,具有關鍵的工業、民生、灌溉和供水功能。水庫廣闊的水域環繞苗栗丘陵區,水域長達800公尺,湖泊面積達200公頃,四周起伏的山巒環繞。
水庫內有三座美麗的島嶼,包括鴛鴦島、日新島和海棠島,每座都為水庫增色不少。鴛鴦島位於湖泊南端,獨特之處在於不與陸地相連,只能乘船前往。海棠島通過吊橋三號連接湖泊的北岸和南岸,同時也是永春宮的所在地。而日新島是三座島嶼中最大的一座,擁有遊客中心、景觀咖啡廳和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一個極具觀光價值的旅遊勝地。

圖片來源:明德水庫興建。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數位物件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老田寮(明德村)

明德村與仁隆村的界線以明德溪為界,溪北即為明德村,溪南則為仁隆村。明德村的地名有三種說法,一是老籓子寮,二是老田寮,三是老藤寮。在明德水庫興建前,這片寬闊肥沃的土地讓居民生活富裕。然而,水庫興建後,大部分土地被淹沒,居民生計困難,許多人離開村落,導致居民數量減少。

民國67年政府進行行政區域調整,裁撤了仁隆村行政區域,併入明德村,結束了仁隆村的歷史。台灣光復後,政府進行地名變更,以當地廟宇名稱「明德宮」取代原本的地名,將老田寮改為「明德」。同時,水庫也改名為「明德水庫」,以祈禱水庫運作平安。这一系列的地名變更反映了當地歷史和文化,為明德村增添了更多的故事和價值。

圖片來源:明德水庫淹沒前村落景觀。創作者:謝其煚。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數位物件授權: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廟宇文化

明德水庫週邊地區富有豐富的廟宇文化,主要供奉關聖帝君、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以及伯公(土地公)等諸神。這些民間信仰緊密聯繫著地區的拓展和成長。在台灣的早期歷史中,先民為了拓墾土地與原住民爭地,常處於危險的紛爭之中。原住民強悍的戰鬥力使得拓墾變得困難且充滿風險。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先民尋求「勇武之神」關聖帝君的庇佑,尤其在苗栗縣山區,對於關聖帝君的信仰更為深厚,而頭屋鄉許多廟宇亦均以關聖帝君「顯靈」的故事為創建的緣起。

此外,當地居民普遍崇尚伯公(土地公)。開墾土地時,處處都是荒蕪之地,山川崎嶇不平。先民渴望有一位神祇能主宰日常生活雜務,成為他們心靈的寄託。因此,伯公成為他們最重要的信仰對象,隨著先民的遷徙,相關的廟宇相繼建立,也持續延續著這份信仰傳承。

明德水庫周邊的廟宇文化凝聚了地區的歷史與信仰,這些神祇的崇拜不僅反映了居民的精神追求,同時也展現了開墾拓殖過程中的辛勞和希望,然而這些文化遺產成也為地區歷史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透過對這些廟宇和信仰的研究,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軌跡。

明德宮

永春宮​

伯公廟

圖片來源:明德水庫周圍廟宇。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數位物件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

黃屋伙房

黃家伙房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清朝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當時,黃家的先民人玉公和人宏公從中國廣東渡海來到台灣,最初在台中沙鹿附近的鴨母寮進行土地開墾。隨後,部分宗族遷移到苗栗公館石圍牆(現稱石墻村)附近。而後,十六世祖洪生公和他的第二房妻子江氏來到明德水庫南岸的仁隆地區,他們才在此開墾土地,建立了黃家伙房,為後代的黃家子孫帶來福祉。

黃家伙房的歷史已經超過170年。在水庫興建之前,伙房的住戶數曾達到2,100多戶,是整個明德仁隆村眾多伙房中最多人口的一個。然而,水庫建成後,伙房前方的大部分良田被淹沒,居民為謀生計幾乎全部搬離,導致伙房曾一度無人居住。然而,幾年後,一些後代子孫返回伙房,並開始修建祠堂(江夏堂),以保留先民的記憶和歷史。

黃家伙房是一座南朝北的三合院,正廳供奉著黃家歷代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黃家的後代會齊聚在伙房,這裡成為家族聚會的場所。黃屋伙房是歷史的見證者,紀錄了家族的奮鬥和傳承,繼續為後代子孫提供啟發和教訓。

象山孔廟

象山孔廟位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901年,由湯阿統等七位有識之士創建。最初建成一座簡陋草庵,名為「大洞堂」,供奉三恩主等神祇,旨在宣揚教義、庇佑地方,同時延續漢學傳統。在日本統治時期,成為觀音宮,光復後更名為孔子廟。民國39年湯阿統捐出土地、開始重建,於41年完成,繼續合祀儒、道、釋三教。每年教師節,苗栗縣各界在此舉行祭孔大典,以示對教育和文化的尊崇。

象山孔廟的建築獨具特色,基礎磚石,上層木製雕梁結構,飾以獅子、大象和花朵的精緻雕刻,屋頂反映儒、道、釋三教合一的道教寺廟風格,是台灣少數供奉孔子聖像的孔廟。近年來,象山孔廟致力於傳承和推廣客家文化,成為台灣難得的客庄書院。

產業發展

明德茶

頭屋鄉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優越的環境,山丘起伏的地形創造了理想的土壤質地和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土壤鬆散、肥沃,排水良好,並且富含有機物質。這裡白天的陽光和夜間的濕氣轉化成濃厚的霧氣和充沛的降雨,形成了茶葉種植的理想環境。因此,頭屋鄉被譽為苗栗的「茶鄉」,而其中的明德茶則享譽盛名。

早期,明德茶曾以「老田寮茶」為名,覆蓋了頭屋鄉的老田寮地區和明德水庫周邊的茶葉產區,被視為台灣四大茶區之一,與名間、凍頂和坪林齊名。西元1975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親自品嚐了頭屋鄉的茶葉,深受感動,於是將其命名為「明德香茗」。這個表彰令「明德茶」的聲望更見聞名,並吸引了許多來自南部地區的人們前來體驗這款獨特風味的茶葉。

圖片來源:後龍溪的農業。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數位物件授權:CC BY(姓名標示)。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